靶向ALK的药物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指导合成一种叫做ALK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蛋白质,它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蛋白质家族的一部分。

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过一个称为信号转导的过程将信号从细胞表面传递到细胞内。当激酶在细胞表面受到刺激,然后与一个相似的激酶(二聚)结合时,这个过程就开始了。在二聚化后,激酶被标记为磷酸基(一簇氧和磷原子),这一过程称为磷酸化。

磷酸化激活激酶,被激活的激酶能够将一个磷酸基转移到细胞内的另一个蛋白质上,从而使细胞被激活。激活通过信号通路中的一系列蛋白质继续进行。这些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裂(增殖)或成熟(分化)等许多细胞过程中都很重要。

ALK基因编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大脑发育与及特定的神经元中起重要作用。

ALK突变的形式有过量表达、与其他基因形成融合基因、发生点突变等等。最初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现ALK-NPM1融合蛋白,目前已在其它肿瘤中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发现该基因出现突变、扩增或者重排。

其中染色体重排最为常见,会导致ALK与其他基因产生融合,包括ALK(2号染色体)/EML4(2号染色体),ALK / RANBP2(2号染色体),ALK /ATIC(2号染色体),ALK / TFG(3号染色体),ALK / NPM1(5号染色体),ALK / SQSTM1(5号染色体),ALK / KIF5B(10号染色体),ALK / CLTC(17号染色体),ALK / TPM4(19号染色体),和ALK / MSN(X染色体)。

ALK基因融合突变是NSCLC常见的一种驱动基因,中国非小细胞肺腺癌中ALK融合突变阳性的比例为5.3%,在非小细胞肺腺癌、年轻患者(小于60岁)以及不吸烟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被认为是一种分子亚型,相对应的靶向药物与EGFR分子亚型完全不同。

ALK融合基因突变主要在肺腺癌里常见,一般肺鳞癌患者ALK融合基因突变概率很低,有报道说1400个肺鳞癌患者里ALK融合基因的发生率为1.3%。考虑到ALK总体突变频率仅有5%,所以对于鳞癌患者也是可以做一下ALK检测的。

有研究表明亚裔的EGFR、KRAS野生型的腺癌患者,ALK阳性比例高达30%—42%,因此如果发现EGFR和KRAS是野生型,有必要测一下ALK基因的突变情况。

目前针对ALK基因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克唑替尼(Crizotinib,赛可瑞/Xalkori):克唑替尼于2011年8月26日获FDA批准上市,并于2014年9月18日获CFDA批准上市,用于ALK或ROS1阳性的转移的NSCLC治疗。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客观缓解率达60%,无进展生存期为8-10个月,显著改善并延长的总生存期。使用克唑替尼的患者往往在1-2年内出现对克唑替尼的耐药,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进展较为常见。

克唑替尼发明人是华裔科学家崔景荣博士,该药是首个ALK抑制剂,可以抑制ALK和ROS1融合导致的异常激活,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色瑞替尼(Ceritinib,赞可达/Zykadia):色瑞替尼是ALK抑制剂,可以抑制ALK融合导致的异常激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于2014年4月29日获FDA批准上市,适用于一线治疗ALK阳性、转移性的NSCLC。

爱乐替尼(Alectinib,安圣莎/Alecensa):爱乐替尼也是一种ALK抑制剂,于2015年12月11日获FDA批准上市,用于ALK阳性且对克唑替尼耐药的转移性NSCLC。效率比克唑替尼强10倍,可对抗大多数的ALK激酶区突变,且对脑病灶控制较好。

布加替尼(Brigatinib,Alunbrig):布加替尼是一种ALK和EGFR双重抑制剂,可强效抑制ALK的L1196M突变和EGFR的T790M突变。于2017年4月28日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ALK阳性且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的转移性NSCLC。

劳拉替尼(Lorlatinib,Lorbrena):劳拉替尼于2018年11月02日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接受克唑替尼和至少一种其它ALK抑制剂治疗之后疾病发生恶化,或接受爱乐替尼或色瑞替尼作为第一个ALK抑制剂治疗但疾病恶化的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

劳拉替尼是一种第三代ALK抑制剂,属于ALK/ROS1双靶点抑制剂。可抑制克唑替尼耐药的9种突变,具有较强的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入脑效果较强,特别适合用于其他ALK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虽然许多ALK阳性转移性NSCLC患者最初对TKI治疗有反应,然而耐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劳拉替尼可有效对抗各类ALK继发的耐药基因突变,并且有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保持脑组织中较高的血药浓度。

发表评论